70%當炮灰,被地產(chǎn)人玩死,你還有必要做商場餐飲嗎?
2018-03-08 09:02:44 查看:
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的是勇士,不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的是炮灰。
為什么很多人削尖腦袋也要進商場?
1、希望快速建立品牌認知度和形象力。
2、覺得自己的產(chǎn)品和模式適合年輕群體。
3、開店手續(xù)及物業(yè)管理簡單。
4、有面子……
但,商場餐飲真的就這么好做嗎?
并不是。你只看到像海底撈、外婆家、綠茶等大品牌餐廳都排著長長的隊伍,卻沒看背后有多少小餐飲堆成的“累累尸骨”。有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大多開在商場中的餐廳只有3成能盈利,另外3成小虧,4成巨虧,總體上就是70%的餐廳當炮灰。幸福的人是一樣的,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。那么,它們都是由什么因素致”死”的呢?
至少有6個方面
1、資源被稀釋
商場里好鋪位就那么多,拿到有多難?
有位餐飲老板,在二線城市自創(chuàng)了一個輕食品牌,想進當?shù)刈罨鸬纳虡I(yè)中心。對方招商經(jīng)理張口就要40萬——這還僅僅是保你進場的“活動經(jīng)費”,你懂的。
這位老板快哭了:40萬,我一賣小吃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,要多久才能掙回來?
商場在挑選餐飲商家時,首先選的就是品牌,尚無品牌力的小白,在這場“雙選”中顯然沒有優(yōu)勢。而即使在上海這樣相對公平、靠租金說話的商業(yè)體環(huán)境里,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撐下去也是小白們需要認真考慮、核算的。
2、客流被稀釋
最直接的體現(xiàn),僧多粥就少了。
過去一家商場的業(yè)態(tài)大致是購物、餐飲、娛樂各為52∶18∶30的“黃金比例”,餐飲在商場里只是“配搭”。但是,隨著百貨、服裝行業(yè)受電商沖擊下降的厲害,以及商場從購物中心逐漸向休閑中心的演化,餐飲的地位反而上升了。
如今,很多商場的餐飲占比達到30%,有些甚至達到了50%。而且,隨著商場開得越來越多,這個比例還有進一步被打破的可能。
以上海為例,2017年新開的56個商業(yè)廣場基本上覆蓋了整個上海市,浦東是重點照顧對象,崇明也新開18萬平方。這么多商圈,家家1/3左右都是餐飲,其中不乏知名的連鎖餐廳??土鞅幌♂屖钦5?。
3、廣告位被稀釋
客流被稀釋了,很多餐飲人第一反應是多投放一點廣告,吸引人過來。
是的,你是這么想的,別人也是這么想的。
你投廣告,他也投廣告。媒體廣告位就這么多,你今天投了,他今天就沒了。能想象得出來,今年下半年打廣告要提前很久預定。
大眾點評、美團的流量是穩(wěn)定的。同樣也是僧多粥少的局面,你投廣告他也投廣告,競價點擊費會越來越高,效果還不一定有以前好。但這不能怪平臺下降了,是要流量的人太多了。
投廣告燒錢,可是不燒,連錢都看不到。
4、活動被稀釋
打個廣告還要預定!等有排期的時候,店都要餓死了!
那就做活動吧?是的,你是這么想的,別人也是這么想的。
起初活動可能是帶著主題和節(jié)日的,例如親嘴節(jié)、擁抱節(jié)這類的。最后都將演化成為打折,拼價格。
餐飲老板們的弦都繃得很緊,隔壁打了8折,我絕對不打8.5折。然后,這就像是多米諾骨牌效應,一群人都打價格戰(zhàn)。只有少數(shù)幾個品牌硬度高的能夠保持堅挺。
當然,同行之間活動戰(zhàn)還是能夠接受的。
不能接受的是,你的活動跟商場的活動撞檔了......
5、人力被稀釋
這么多家餐廳意味著那么多人手。
老板和員工彼此之間是雙向選擇,餐廳開的多了,員工可選擇性的地方更多了。
2017年餐飲人力資源也被稀釋了。
物以稀為貴,好員工的價格勢必要上漲。
6、強者越強、弱者越弱
“凡有的,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;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”
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場開業(yè),馬太效應將會越來越明顯。小到一個商圈內部的馬太效應,(同個商圈,有的店鋪排隊人越來越多,有的店鋪人氣越來越差);大到一個城市的馬太效應(同個城市,有的商場內好品牌越多人氣越旺,有的商場內好品牌越少人氣越差)。
五年時間,上千個團購網(wǎng)站僅剩3個。
這就像當年團購網(wǎng)站百團大戰(zhàn)一樣,好的團購網(wǎng)站越做越強,就像美團,成為行業(yè)巨頭。差的團購網(wǎng)半年不到就死掉。
2017年大批量商場開業(yè),正是一場廝殺,商場之間也要歷經(jīng)一次洗牌。商場倒臺,餐飲也將跟著倒臺。
但,毋庸置疑的是,在這些商場里將會誕生一個巨無霸體量的商場。就好像當年的美團一樣,百團大戰(zhàn)里存活下來的一個團購網(wǎng)站,最后卻成了巨無霸。
商場店鋪的套路
一類位置:幾個大佬通過專有渠道把持;
二類位置:大品牌戰(zhàn)略把持;
三類位置:圈子里走回扣;
四類位置:招商比價做業(yè)績;
五類位置:人情大餡餅。
很多新手拿到的是第五類商鋪,不明就里者還以為自己經(jīng)營有問題,這么好的鋪子都做不好,殊不知那根本算不上好鋪。
他們的店真得賺錢多嗎?
很多地產(chǎn)商為了拿下你,說跟你同質同類的餐廳已經(jīng)入駐了,位置和產(chǎn)品都沒你的好,但是業(yè)績非常好,你就更沒有理由不掙錢。而且,你自己來看啊,那誰誰家的店門口天天排長隊。這里面可能存在兩個問題:
經(jīng)營數(shù)據(jù)不一定真實。保不準是商家生意不行,跟物業(yè)“勾結”,減少自己的損失呢。
排隊多但不賺錢。有些品牌以做加盟為主,各項成本高,但定價很低或總是搞促銷,就是把客流做出來給人看,好吸引加盟或投資。
除了拿你的“現(xiàn)任同行”做對比,地產(chǎn)商還會以你的“前任”舉例子,什么之前租這家鋪的生意多少、掙了N多錢,老板因為“要出國了”、“合伙鬧掰”才忍痛關店,你不把握就可惜了。
其實,很多人轉店的原因沒有別的,就是生意不好、賺不到錢。
結語
當然,凡事都有兩面性,在餐飲業(yè)態(tài)為購物中心提升人氣的同時,其管理也必須改進。盡管從長期來看,今后餐飲等體驗式業(yè)態(tài)還會有進一步提升,而餐飲業(yè)也會向著裝修時尚、文化內涵、特色口味和檔次細分等幾大方向發(fā)展。所以,對于,你要不要進駐商場,至少現(xiàn)在是不能進的。除非你有足夠的資源整合能力和營銷能力。
為什么很多人削尖腦袋也要進商場?
1、希望快速建立品牌認知度和形象力。
2、覺得自己的產(chǎn)品和模式適合年輕群體。
3、開店手續(xù)及物業(yè)管理簡單。
4、有面子……
但,商場餐飲真的就這么好做嗎?

至少有6個方面
1、資源被稀釋
商場里好鋪位就那么多,拿到有多難?
有位餐飲老板,在二線城市自創(chuàng)了一個輕食品牌,想進當?shù)刈罨鸬纳虡I(yè)中心。對方招商經(jīng)理張口就要40萬——這還僅僅是保你進場的“活動經(jīng)費”,你懂的。
這位老板快哭了:40萬,我一賣小吃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,要多久才能掙回來?
商場在挑選餐飲商家時,首先選的就是品牌,尚無品牌力的小白,在這場“雙選”中顯然沒有優(yōu)勢。而即使在上海這樣相對公平、靠租金說話的商業(yè)體環(huán)境里,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撐下去也是小白們需要認真考慮、核算的。
2、客流被稀釋
最直接的體現(xiàn),僧多粥就少了。
過去一家商場的業(yè)態(tài)大致是購物、餐飲、娛樂各為52∶18∶30的“黃金比例”,餐飲在商場里只是“配搭”。但是,隨著百貨、服裝行業(yè)受電商沖擊下降的厲害,以及商場從購物中心逐漸向休閑中心的演化,餐飲的地位反而上升了。
如今,很多商場的餐飲占比達到30%,有些甚至達到了50%。而且,隨著商場開得越來越多,這個比例還有進一步被打破的可能。

3、廣告位被稀釋
客流被稀釋了,很多餐飲人第一反應是多投放一點廣告,吸引人過來。
是的,你是這么想的,別人也是這么想的。
你投廣告,他也投廣告。媒體廣告位就這么多,你今天投了,他今天就沒了。能想象得出來,今年下半年打廣告要提前很久預定。
大眾點評、美團的流量是穩(wěn)定的。同樣也是僧多粥少的局面,你投廣告他也投廣告,競價點擊費會越來越高,效果還不一定有以前好。但這不能怪平臺下降了,是要流量的人太多了。
投廣告燒錢,可是不燒,連錢都看不到。
4、活動被稀釋
打個廣告還要預定!等有排期的時候,店都要餓死了!
那就做活動吧?是的,你是這么想的,別人也是這么想的。
起初活動可能是帶著主題和節(jié)日的,例如親嘴節(jié)、擁抱節(jié)這類的。最后都將演化成為打折,拼價格。
餐飲老板們的弦都繃得很緊,隔壁打了8折,我絕對不打8.5折。然后,這就像是多米諾骨牌效應,一群人都打價格戰(zhàn)。只有少數(shù)幾個品牌硬度高的能夠保持堅挺。
當然,同行之間活動戰(zhàn)還是能夠接受的。
不能接受的是,你的活動跟商場的活動撞檔了......

這么多家餐廳意味著那么多人手。
老板和員工彼此之間是雙向選擇,餐廳開的多了,員工可選擇性的地方更多了。
2017年餐飲人力資源也被稀釋了。
物以稀為貴,好員工的價格勢必要上漲。
6、強者越強、弱者越弱
“凡有的,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;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”
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場開業(yè),馬太效應將會越來越明顯。小到一個商圈內部的馬太效應,(同個商圈,有的店鋪排隊人越來越多,有的店鋪人氣越來越差);大到一個城市的馬太效應(同個城市,有的商場內好品牌越多人氣越旺,有的商場內好品牌越少人氣越差)。
五年時間,上千個團購網(wǎng)站僅剩3個。
這就像當年團購網(wǎng)站百團大戰(zhàn)一樣,好的團購網(wǎng)站越做越強,就像美團,成為行業(yè)巨頭。差的團購網(wǎng)半年不到就死掉。
2017年大批量商場開業(yè),正是一場廝殺,商場之間也要歷經(jīng)一次洗牌。商場倒臺,餐飲也將跟著倒臺。
但,毋庸置疑的是,在這些商場里將會誕生一個巨無霸體量的商場。就好像當年的美團一樣,百團大戰(zhàn)里存活下來的一個團購網(wǎng)站,最后卻成了巨無霸。
商場店鋪的套路
一類位置:幾個大佬通過專有渠道把持;
二類位置:大品牌戰(zhàn)略把持;
三類位置:圈子里走回扣;
四類位置:招商比價做業(yè)績;
五類位置:人情大餡餅。
很多新手拿到的是第五類商鋪,不明就里者還以為自己經(jīng)營有問題,這么好的鋪子都做不好,殊不知那根本算不上好鋪。
他們的店真得賺錢多嗎?
很多地產(chǎn)商為了拿下你,說跟你同質同類的餐廳已經(jīng)入駐了,位置和產(chǎn)品都沒你的好,但是業(yè)績非常好,你就更沒有理由不掙錢。而且,你自己來看啊,那誰誰家的店門口天天排長隊。這里面可能存在兩個問題:
經(jīng)營數(shù)據(jù)不一定真實。保不準是商家生意不行,跟物業(yè)“勾結”,減少自己的損失呢。
排隊多但不賺錢。有些品牌以做加盟為主,各項成本高,但定價很低或總是搞促銷,就是把客流做出來給人看,好吸引加盟或投資。
除了拿你的“現(xiàn)任同行”做對比,地產(chǎn)商還會以你的“前任”舉例子,什么之前租這家鋪的生意多少、掙了N多錢,老板因為“要出國了”、“合伙鬧掰”才忍痛關店,你不把握就可惜了。
其實,很多人轉店的原因沒有別的,就是生意不好、賺不到錢。
結語
當然,凡事都有兩面性,在餐飲業(yè)態(tài)為購物中心提升人氣的同時,其管理也必須改進。盡管從長期來看,今后餐飲等體驗式業(yè)態(tài)還會有進一步提升,而餐飲業(yè)也會向著裝修時尚、文化內涵、特色口味和檔次細分等幾大方向發(fā)展。所以,對于,你要不要進駐商場,至少現(xiàn)在是不能進的。除非你有足夠的資源整合能力和營銷能力。